湖南隆飛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
聯(lián)系電話:18007367799 周老師
郵箱:1318274130@qq.com
地址:湖南省常德市洞庭大道3150號
尹小紅,上世紀70年代出生在湖南省臨澧縣,自幼酷愛美術,初中畢業(yè)考入常德師范,卻陰差陽錯走進了常德工藝美術學校,從此結下“工藝奇緣”。
一、從“土色”到五彩斑斕
成立于1986年的常德縣麻紡廠,主要產品是為供銷系統(tǒng)提供“麻袋”,在改革開放東風吹拂下,社會各行各業(yè)發(fā)展迅猛,原來用麻袋的包裝逐漸被價廉物美、輕巧便利的化纖“編織袋”所取代,常德縣麻紡廠迅速失去了市場競爭力,于是,廠領導開始尋找出路。1990年上半年,常德縣麻紡廠(1988年,常德地區(qū)改為常德市,原常德縣改稱鼎城區(qū),常德縣麻紡廠改稱常德市鼎城區(qū)麻紡廠)戴曙明來到常德工藝美術學校,找到余紹德校長,共同探討麻紡廠的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之道。余校長將這個任務交給了一批即將畢業(yè)的學生去嘗試。尹小紅,就是這批得意門生中的一位。
起初,尹小紅團隊想用麻布制作一批“京劇臉譜”。麻的本色就是我們常見的“土色”,京劇臉譜需要紅、白、藍、黃、黑諸色,這樣,讓麻織品變色就成為工藝創(chuàng)作的第一道難題。他們嘗試過直接給麻線上色,結果,麻織品上的一層膠阻隔了膠融入麻的路徑,那么,在上色之前,必須將麻上面的膠去掉。于是,研發(fā)團隊開始了對麻織品的脫膠、染色、固色等工藝探索。其中,脫膠環(huán)節(jié)主要是煮麻,通過高溫將麻上面的膠融化,燒壞鍋爐好幾個,曾經有一個鍋爐還發(fā)生了大爆炸,險些出了人命。至于染色和固色,工藝更為復雜,先后邀請過桃源紡織廠、常德棉紡廠、常德卷煙廠等單位的專業(yè)技術人員參與研討攻關,比方說麻粉的粘膠工藝,開始用白色乳膠,結果時間一長,乳膠就霉變,并且散發(fā)出一股異味,經過反復實驗,這種膠最后選定粘貼過濾嘴的特種膠。
麻的“土色”變成五彩顏色之后,接下來就是如何將這些色彩做成圖案。研發(fā)團隊發(fā)現(xiàn)將麻剪成粉末,然后通過膠固定在麻布上,就可以作畫了。剪麻,是一道基本工藝,雖然簡單,但是非常精細,要確保麻粉顆粒的大小粗細一致,這是一份艱辛的勞動,幾乎所有剪麻的工人手上都打起過血泡。隨著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,他們開始研發(fā)剪麻工藝向機械化發(fā)展,在常德市七一機械廠的支持下,他們終于研發(fā)出了“斬麻機”,大大地提高了剪麻工藝效率。
1990年,北京承辦第十一屆“亞運會”,這次運動會的“吉祥物”是中國國寶大熊貓。國家一級美術師韓美林創(chuàng)作了一套紀念亞運會的《熊貓》郵票,于是,尹小紅、潘能輝等人將這套《熊貓》郵票用“麻質畫”呈現(xiàn)出來,質感很好。當他們呈送到麻紡廠賀用顯、戴曙明等領導面前時,他們眼前一亮:原來麻布上真的可以繡花!
二、常德麻紡廠工藝美術品廠
可以說,在改革開放精神鼓舞下,在市場競爭的形勢逼迫下,“常德麻質畫”應運而生,使得產品單一的原常德縣麻紡廠看到了希望,決心走出一條適應社會發(fā)展的創(chuàng)新之路,于是在廠內設立“工藝美術品廠”,廠長姚望春。此舉首先后得到了市文聯(lián)、省美協(xié)、省博物館、省工藝美術學會的支持。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羅梓彬、市文聯(lián)畫家毛保國、省美協(xié)主席黃鐵山、省博物館館長徐克勤、省工美學會會長汪為義等人的殷切關懷下,常德麻紡廠工藝美術品廠的員工們本著精益求精,務求完美的精神,在麻布材料的選擇上,整體畫面的構思上、底畫的素描上、顏料的配制上、手指涂色的技巧上、防腐蝕的性能上,進行了深入研究,反復試驗,繪畫技術得以全面提升。因而,繪出的畫品精致、鮮活、亮麗,無論是素描或彩繪,對比物體,顯得惟妙惟肖,令人稱奇。
1990年下半年,常德工藝美術學校即將畢業(yè)的尹小紅、賀修建、于衛(wèi)紅、楊新國、康建平、楊萬武、朱立文、陳世星、唐耿群等10多名學生成為常德麻紡廠工藝品廠的首批員工,尹小紅被任命為開發(fā)部主任。1991年,該廠面向社會招工,顏曉清、萬華芬、賈政明、曾令政、劉友波等人成為首批學徒,不久,劉友波、曾令政等人以廠里的名義在常德城區(qū)大西門附近設立“工藝美術廠北站門市部”,拓展工藝美術品市場。
在新產品開發(fā)的同時,廠里非常重視專業(yè)技術人才的培養(yǎng),1991年下半年,該廠與原常德縣第四中學共同培養(yǎng)美術學生,尹小紅被派往該校任教,班主任為陳慧鈞(現(xiàn)湖南文理學院美術學院教師),學生有張雙會、周菊珍、段勇軍、謝小野、趙一博等10多位,一年之后,這批學生基本上都進入了工藝美術品廠,補充了新鮮血液。
自工藝美術品廠建立以來,該廠主要承接了桃花源旅游產品開發(fā)和政府部門、銀行等機構的紀念品研發(fā),個別產品價值達到10萬元,產生了較大經濟效益,該廠也成為常德麻紡廠接待各級領導和來賓的重要基地和窗口。
1993年,應該是常德麻紡廠發(fā)展的鼎盛時期,這年5月,尹小紅的“麻質畫”獲得國家技術專利。與此同時,尹小紅的母校也發(fā)現(xiàn)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,余校長三番五次來到工藝美術廠,反反復復與戴曙明、賀用顯進行交涉,最后硬是將尹小紅從廠里接回學校,以高薪的待遇聘請他回母校任教。這一干,就到2008年。
常德麻紡廠在尹小紅離開之后,由于缺乏技術創(chuàng)新,工藝制作沒有后勁,加之技術人才的大量流逝,1997年,該廠改制停辦,“麻質畫”無處生根。
三、“麻質畫”走進“非遺”保護名錄
2000年上半年,受余紹德校長的委托,尹小紅帶領一批學生南下深圳創(chuàng)辦了一家工藝美術品廠,主要承擔外貿加工業(yè)務,由于這些業(yè)務不是直接與外貿出口單位對接,來自層層外包商,最后到尹小紅他們手上的價格就非常低廉,有時候,刨開廠房租賃、水電及人員工資,利潤是赤字,挨到2008年,尹小紅解散了深圳工藝美術廠,不得已滯留長沙以輔導高考美術生養(yǎng)家糊口。2010年下半年,他回到妻子肖老師的娘家桃源縣城,開辦了“二畝三分地美術學?!?,正式在桃源安家落戶。
朱法赤,張家界市人,常德西北龍雕塑工藝品公司法人,曾是尹小紅在工藝美校任教時期的學生,有一年他接到一單業(yè)務,是在常德詩墻上雕塑《昔日的碼頭》,尹小紅應邀主導了該銅雕作品的創(chuàng)作。其間,朱法赤提出制作砂石畫,尹小紅說這個畫種在張家界已經非常成熟,如果你在常德做出來了,人家認為這是從張家界“剽學”過來的;如果你的作品出不來,人家說你沒有啥水平。尹小紅建議把他的“麻質畫”重拾起來,于是,朱法赤找來王偉、李健鷹、張雙會等人組建了“常德市九層麻質畫工藝美術品有限公司”,法人是擁有“麻質畫”專利的尹小紅。
筆者詢問:為何在“麻質畫”前面加一個“九層”?尹小紅笑著說:麻質畫是在麻布上面堆積不同色彩的麻粉制作而成,一路走來,我們經歷了千辛萬苦,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,取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,九層之臺,起于累土”之意。
常德市九層麻質畫工藝美術品有限公司成立之初,大家還是齊心協(xié)力共同打拼的,經濟效益雖然不是很好,但是作品連年獲獎,如參加“金鼎獎”全國書法美術大展賽獲金獎、第五節(jié)湖南省藝術節(jié)一等獎、湖湘工藝美術創(chuàng)意成果獎等,大家一起創(chuàng)作了28米長卷麻質畫“桃花源記”。2018年,尹小紅因為自己的“二畝三分地美術學?!睒I(yè)務擴展,無暇顧及“麻質畫”,將法人代表轉給朱法赤。
2019年6月,常德市人民政府決定將常德河街麻陽街打造成“非遺文化街區(qū)”,常德市九層麻質工藝品有限公司成為第一批簽約入駐單位,張雙會、李健鷹等人承擔起“麻質畫”在常德河街的傳承義務,難能可貴的是,同年12月,常德麻質畫制作技藝被列入常德市武陵區(qū)第五批區(qū)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目。
作為“常德麻質畫”的創(chuàng)始人和專利權持有者,尹小紅坦言:“麻質畫”是在改革開放背景下探索出來的新工藝,它能走進“非遺”大家庭得益于黨和政府對民間藝術的好政策,我們應該倍加珍惜。關于“麻質畫”的發(fā)展,我們不能將這個來自民間、來自市場的畫種工藝化、模式化,應該讓它“活起來”,以創(chuàng)新賦予它生命力,以生活化、實用化、大眾化的姿態(tài)走進平常百姓家,成為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。
賀用顯(后排長者)與常德麻質畫創(chuàng)作團隊合影
常德市九層麻質畫工藝品有限公司的主要成員
時任常德市人民政府市長曹立軍(左一)在河街視察常德麻質畫
尹小紅(前排中)與常德麻質畫研發(fā)團隊合影
常德麻質畫產品陳列在市政府機關
常德麻質畫在丹洲鄉(xiāng)開展市民體驗活動
撰文:李小白
編輯:羅芊芊
審核:周星林